NG体育西安网红宇宙的尽头是SKP背后这条小街从布满酒吧的德福巷到遍地咖啡小馆的顺城巷,再到西安网红店的聚集地中柳巷,和夜市美食一条龙的报恩寺街,西安从来不缺充满话题和流量的街道。
似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特别有上海味儿的街:厦门是西堤,北京是三里屯机电院,而西安则是体育馆东路。
咖啡屋,日料店,各式酒吧在夜幕降临时,渲染着整条街的文艺风情,而镜头下穿搭时尚的网红博主们,在滤镜的加持下与整个画面显得相得益彰。
在互联网时代,所有的“诗和远方”最终都难免落到“网红打卡地”。上海的武康路如此,西安的“小武康路”也不例外。
如果说SKP的奢华是西安有钱人的日常,那么镜头下的体育馆东路,则呈现着古城里的小资风情,法国梧桐、网红餐厅、满是英文的招牌LOGO以各种风格的艺术形式呈现,展示着这条街道的与众不同。
虽没有人能在高德地图上找到它的身影,但“西安武康路”的大名却在网络上持续发酵,这无伤大雅。红砖砌成的小楼连同“体育馆东路”的路标,也只是模特的背景,人们的目光更多停留在姐姐精致的妆容和亮眼的穿搭之上,评论里求着链接的人也不在少数。
你很难定义,究竟是这条路所打造出的上海风情,映衬着模特的美貌,还是模特的美貌,令这条街道变得满是情调,姑且认为这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双赢。
打开小红书,在搜索栏里搜索“体育馆东路”,相关笔记有2100多篇。这些笔记中,每一篇的关键字都离不开:氛围感。这是个微妙的定义,但却并不容易满足。毕竟,氛围感的打造需要天时地利人和,这些缺一不可。
如果你只是举起相机,拍下了路边的久久香川菜馆、西府二师兄擀面皮哨子面,以及向明超市和手工馍店,那么你永远无法领悟这条“小武康路”上氛围的真谛。
就像没有魔法特效加持的哈利波特,也只是拿着根树枝在路边乱舞的熊孩子。网红滤镜之下,并不是随便一个镜头就可被载入史册。你得聚焦在酒吧、日料、买手店之上,然后将镜头拉近、拉近、再拉近,如此才能得到一张称得上养眼的作品。
无论是日料店还是烧烤店,每一家被博主们认可的门店,首要因素并不是菜品的口味,而是店内的装潢有着容易“出片”的独特风格。任何一家循规蹈矩的门店,都无法在这条街区胜出。艺术的外化,是这里的基本格调。
体育馆东路上的游览攻略,一般都是以照片的风格来评判——文艺风、复古风,分分钟可以出。打卡、拍照、探店,一套操作行云流水。
即使最终呈现的是差不多的妆容和差不多的街头,差不多的pose和差不多的滤镜,但那份精心营造的氛围,单看确实亮眼。
SUNG ROOM BAR街角弧形的设计,和它朱红色的外立面,是对这句话的极致呈现。在它面前,一切显眼的路标都失去了人生意义。我那爱刷小红书的闺蜜,说她曾在#西安周末打卡#的推荐下,看到了一屏的红色小楼,不用特地点开也知道这就是西安的小“武康路”。
至今,我们无法确定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正如没人知道谁是第一个在这街头按下快门的人。总之,这里成为了整条路最为出彩的拍照位置。
甚至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教程,无论是建筑、人像,从前期构图到后期调色,这些流程都变得愈加“标准化”。而关于“西安武康路”的打卡分享,也终于进化成了在一众分享笔记里“找不同”的4399小游戏。
前有香奈儿牌奶奶澡堂拖鞋、爱马仕妈妈款毛衣、LV春运袋和巴黎世家“宜家同款”蓝袋子以及棉被袋;后有体育馆东路上的大爷大妈与年轻潮男潮女们互相打量。也许那带有一连串英文的名牌无法得到大爷大妈们的青睐,但年轻人追逐时尚的身影,无疑是他们曾经拥有过的青春。
曾被奉为“城市商业中心”的地标、路段,早已在年轻人心中成为“old school”,穿梭在小街小巷,去打卡一家家特立独行的网红店,则成为了当下的“new cool”。
故事的开头,我们只想在这座城市寻找不同的风景,故事的结束,我们又沦为了随波逐流的路人。你的镜头里有我,我的镜头里有你,一阵微风吹过,法国梧桐的枯叶缓缓飘落,路旁的清洁大妈扫地时优哉游哉的身影,将你我从上海拉回原地。
镜头里精致,终究是隔着手机屏幕的梦幻,但镜头之外,亦是烟火小巷原本的模样。虽然西安“武康路”的名头已经在外,但这里始终没有上海武康路周边的独栋小洋房,以及过亿的售价和八万起的月租。
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属院在这里连成片,7层的楼房,在十四运早已结束后,仍呼应着全动的主题——多走楼梯,强身健体。
我那一家三代都住在这片街区的死党,每次出门买菜时,都会觉得和周围人群格格不入。只因身穿珊瑚绒小熊睡衣、头顶鸡窝碎发的他,远不及穿搭时尚、掂着摄影机的博主们光鲜亮丽。
街头的咖啡馆,正如街尾那家店一样,空空荡荡。我想起了鲁迅家门口的两棵枣树,那份孤独竟与它们别无二致。喧闹是少数的,大都被定格在镜头所及的范围之内。而手工馍店前排队的大爷,却永远沉默地宣示着“领土主权”。
这条路上“长”满的单反和手机镜头,只能草草留下片刻的风景,但气定神闲地看着这场喧闹的大爷们,永远都是风景本身。
小超市门前打牌的大爷大叔围坐一团,在街边一待就是一天。他们不关心这条街里新开的奢侈品小店,以及挤在路边各种摆拍的小年轻。相比起来,他们更在意能否在那张简陋的木桌上大杀四方,因为那会决定自己是否宝刀未老。
一杯20块钱的咖啡,永远和一个同样20的粉蒸肉夹馍最配。我的那个土著朋友,常常会在周末的下午,吃着这份自定义套餐,围在大爷大叔的桌子旁边,看他们在牌桌上尔虞我诈,运筹帷幄,顺便从他们口中了解一下最近的中外国际形势,那是中年男人永恒的话题。
有时,旁边也会走过一位刚吃完泡馍正在剔牙的大爷,走进最近的咖啡店问问老板:“你这都是卖啥的,有茶么?”而咖啡馆的老板也会对大爷们这样打趣的疑问习以为常。
年轻的少男少女、一家三口和大爷们这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,出现在同一条小街巷里,更让体育馆东路有了别样的生活气息。
虽说精致的生活似乎更加吸引年轻人们的目光,但老西安的基调仍是沉稳和安逸。这里没有高下之分,只是在镜头之外的风景,少了一份刻意为之的美好,多了一些日常的闲散舒适。
在老街巷里,潮流不再是特立独行的词汇,而是渗透到了日常的生活当中。这样的矛盾NG体育,也只有在老街巷里才显得和谐。
体育馆东路上,能叫得上名号的小店大家其实并不陌生。但在“来邂酒吧”的旁边是澄城水盆,“安东食堂”的隔壁是赞岐擀面皮,这种割裂的画风,也许只有在背靠繁华都市的西安老生活区才显得和谐。
年轻人受够了都市的喧闹,企图以最低的成本逃离城市的拥挤不堪。他们从千篇一律的商场涌入古城的小巷老街,在特立独行的小店里展示着特立独行的个性,我们常常把那称为“文艺”或“小资”。但说白了,这也只是当下年轻人寻求生活真谛的一种方式。
上海的武康路并非一开始就有如今的风景,西安的故事也可以在慢慢挖掘中找到新的亮点,历史和现代的碰撞,传统和异域的风情,总会给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。
“城墙里正在发生的这些改变,是年轻人和老城区共同完成的。如果说城墙脚下的咖啡店、酒吧是让年轻人出现此地的契机,那么人们真正着迷的是这片地区呈现出的日常与非日常、新与旧的冲突感,以及符合他们审美的生验。”
新城老城,总有年轻人在寻找着生命的意义,在繁华的商圈如此,在古旧的街巷亦是,没有人永远年轻,但总有人一直年轻。城市永远充满着活力,所以城市永远不会老去。
在“西安武康路”的定义背后,是体育馆东路和上海武康路共通的本质——带着城市本土文化和历史印记的浓厚生活气息,与时下潮流、新生产物的碰撞和融合。快节奏、慢生活、新潮流、老物件,这些东西足以吸引很多人。
网红化的粉丝流量和营销套路,的确给体育馆东路带来了被关注的契机。但如果只流于同质化的拍照背景板,和模仿“上海风情”的建筑装饰、人物穿搭,那么老街的意义便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掉了,新生更是无从谈起。
有人端着咖啡,有人摆着pose,在视图分享的时代,味蕾上的触觉只是其次,环境渲染的氛围成了最大的卖点。这像是绚烂的泡沫,吸引着每一个满怀希望到此的路人,但他们,都能肆意将其戳破。
“其实整条街出片的也就那么几个地方,乍一看还挺不错,但我可能不会经常来。”走完整条街道,闺蜜如此总结。也许很多人忘记了,那些沉淀在历史和空间中的本味,似乎才是年轻人一开始更想要的东西。
巍巍城墙外,现代化楼宇的玻璃幕墙折射出了南门商圈的摩登世界。而在这条小巷里,有市井烟火的升腾和潮流年轻人的社交地标。
在“新”与“旧”之间的穿梭,大概就是对体育馆东路最好的阐释。但无疑,这条充满争议和热度的街道,还有很大的变化空间。当网红的热度散去,它所能呈现出的,也许才是更好的模样。